服務項目及疾病介紹

服務項目

物理治療

骨科物理治療:五十肩、肩頸酸痛、腰酸背痛、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顳顎關節障礙、足跟
痛、骨刺、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媽媽手、網球肘、板機指、肌 腱扭傷或發炎、關節韌帶扭傷、運
動傷害、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脊柱側彎、各種骨折後遺症、僵直性脊椎炎、顏面神
經麻痺等。
Ø          神經物理治療:中風、脊髓損傷、帕金森氏症、腦瘤術後、頭部外傷、或腦炎等疾病之後遺症。
Ø          小兒物理治療:腦性麻痺、唐氏症、發展遲緩、染色體異常、智能不足、小兒斜頸等。

職能治療

Ø          生理疾患職能治療:包括腦血管疾病(中風)、腦外傷、脊髓損傷、燒燙傷、運動傷害、手部外 傷、骨折、退化性疾病、腦神經病變、截肢等患者。

Ø          學習與發展障礙兒童職能治療:包括腦性麻痺、學習障礙、發展遲緩或障礙、唐氏症、智能不足、自閉症、腦病變、遺傳疾病、早產、過動、情緒障礙、感覺統合功能障礙等患者。

 


 

成人治療組疾病介紹

 

中風

中風疾病介紹
中風是由於腦血管出現問題,致使腦細胞失去血液、氧氣和養分的供應,最終令腦細胞受損或死亡,繼而影響到該部分腦細胞所控制的功能。

中風主要分為兩類:

1.出血性中風:俗稱「爆血管」,由於高血壓或腦血管疾病,例如腦血管腫瘤而導致腦血管破裂。

2.缺血性中風:因腦血管硬化導致血管狹窄及閉塞或因血凝塊流到腦血管造成閉塞。

中風的徵狀視乎發生病變的位置及其損害程度而定,個別患者會有不同的病徵。常見的病徵有:

1. 局部感覺麻木,例如一邊臉、單邊肢體或身軀。

2.肢體無力,尤其是身軀單側、單肢。

3.身體突然失去平衡能力。

4.言語不清、流口水、吞嚥困難、嘴歪。

5.視力範圍減小,或眼睛肌肉失調、出現重影。

6.神志不清、昏迷。

7.其他症狀:例如突發性的劇烈頭痛、持續的暈眩。

預防中風注意事項:

1.戒煙。

2.持之以恆地作適當運動,保持心平氣和。

3.保持均衡飲食,避免進食高膽固醇及高動物脂肪食物。

4.避免酗酒。

5.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或曾患有中風者,必須定期檢查和接受適當治療,確保血糖或血壓處於正常水平。

曾患有缺血性中風或心臟病,而又由醫生處方給予預防藥物的人士,應定期覆診和服藥。

相關連結

台北市物理治療師公會:http://www.taipeipt.org.tw/

 

脊髓損傷

脊髓損傷疾病介紹
所謂「脊髓損傷」是指急性外傷性傷害侵及脊髓與神經,造成運動、感覺及大小便功能失常。通常是由於巨大的外力,如車禍、墜落、重物壓傷、運動傷害等,使脊柱移位或骨折造成,而有些老年人發生損傷的原因是閃跌、滑交等小傷害。一般脊髓損傷都可發現其脊柱嚴重的破壞,但也有些損傷患者的影像檢查看不到脊柱明顯的變化,當然也有些人雖然傷及脊柱,但並未造成脊髓損傷。有些癱瘓的病人,並不是外傷性傷害造成,而是由於腫瘤、脊血管、發炎等因素,這些脊髓疾病的表現常與外傷性脊髓損傷相似。

頸髓受傷會造成四肢癱瘓,約佔所有脊髓損傷患者的半數;若傷及胸髓、腰髓或薦髓,則會造成下半身癱瘓。除了運動與感覺機能障礙外,脊髓損傷還會造成排尿、排便困難及性功能障礙,而呼吸問題、自主神經機能異常也常見。外傷性脊髓損傷之原因,以車禍、高處跌落、被重物壓傷為主,因此注重交通安全、職業安全等防止意外變生的安全守則,也是預防脊髓損傷發生之通則。

 

相關連結:

台北市物理治療師公會:http://www.taipeipt.org.tw/

 

斜頸

斜頸(肌肉性斜頸),俗稱歪脖子,是因為頸部最大的肌肉「胸鎖乳突肌」發生纖維化所致。「胸鎖乳突肌」位於頸部的兩側,當一側的肌肉發生纖維化,這一側的肌肉即變硬、變短,會使頭部往該側歪斜,而下巴則斜向另一側。

斜頸除了頭部及下巴的傾斜之外,變硬、變短的肌肉,也會使頭部向患側的轉動不靈活,因而造成患側的臉頰萎縮彎小,而有臉頰不對稱,肩膀一高一低的現象:也會因為睡覺的時候,頭部長期的傾斜,久而久之也會造成對側後頭骨的扁平和變形。這種嚴重的後果,不僅外觀不美觀,甚至會造成自卑心理,影響幼兒日後的學習的能力和人格的發展,因此嬰兒斜頸症一定要及早治療。

六個月內施以適當的物理冶療,常會加速肌肉軟化而痊癒,纖維化的肌肉,約有一半的人會變軟而痊癒,然而有的人軟化得甚快,而有些人則甚慢。如在六個月內施以適當的物理治療,常會加速肌肉軟化而痊癒,甚至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

如果物理治療仍無法有效地使肌肉硬塊變軟,則應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本身相當簡單,只是將纖維化的肌肉切開或部份切除,小病人只需住一個晚上,隔天即可出院。基本上,一歲以內的新病人手術後之恢復相當快速,頭部馬上就可以轉來轉去,而且不再需要特別的治療,幾個月內即不再有頭部歪斜的現象,臉部及頭部的變形也會完全回復正常。如果拖得很晚才開刀治療的話,則手術之後,頭部仍會有習慣性的歪斜,此時還需要物理治療,以及四到五個月頸圈的矯正,頭才會固定在正確的位置上:然而頭部及臉頰的變形,有時還是無法回復到正常,因此家長們千萬不要輕忽,以免太慢的治療而遺憾終生。

 

相關連結

台北市物理治療師公會:http://www.taipeipt.org.tw/

 

 

顏面神經麻痺

顏面神經麻痺的主要症狀是嘴歪、眼皮不能閉合、流眼淚、味覺障礙、食物在口內有停滯感、喝水會流出來等,別人看來是嘴歪、眼斜的印象,對病人的身心都做成不少的影響。

顏面神經麻痺通常可分為(1)中樞性顏面神經麻痺及(2)末稍性顏面神經麻痺兩種。前者常見於腦出血、腦血管栓塞或腦腫瘤等嚴重的腦疾病,顏面神經麻痺只是這些疾病的附帶症狀,麻痺本身並非這些疾病的治療對象。後者麻痺則是其主要症狀,所以治療的第一目標是麻痺的處理。引起顏面神經麻痺的原因有數種,但代表性的是亨特氏症候群 (Hunt's syndrome) 及貝爾氏麻痺 (Bell's palsy)。其他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的原因,還有外傷或腫瘤、中耳炎手術的後遺症等等。

一般顏面神經麻痺的治療採保守療法,包括服用類固醇、活性維他命、血液循環改善劑及物理療法如按摩、超激光雷射、紅外線照射、超短波、顏面肌肉運動練習等為一般醫師所採用的方法,但均非特殊療法。

 

相關連結

台北市物理治療師公會:http://www.taipeipt.org.tw/

 

 

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突出症( Intervertebral disk herniation )常發生在腰部及頸部,引起病發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突然的脊椎負荷改變,尤其是快速彎曲,側屈或旋轉。在病理上,椎間盤突出症成因是因為椎間盤有退化性的改變,在種種因素的作用下,例如:經常搬動重物、姿勢不正確加上長期脊骨錯位沒有得到料理等。在這樣的情況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處突出,導致相鄰的組織如脊神經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側肢體或雙肢體麻木、疼痛。

深探導致椎間盤退化性改變的原因,平日生活和工作習慣不可忽視。某些人往往長期腰部用力不當和過度用力、處於姿勢不正確等情況。例如裝卸工人長期彎腰提舉重物,駕駛員長期處於狹窄坐位和顛簸狀態中。而常伏案工作的辦公室工作人員。長期固定姿勢,導致背部某個區域肌肉常處於有方向性的緊張狀態,均可造成椎間盤突出。而孕婦在懷孕後期,因腹內胎兒不斷生長增大,勢必造成脊椎彎度改變,從而增加椎間盤的負擔。

椎間盤突出症臨床的主要病徵包括︰患處疼痛,肢體麻痛,大都發生於身體一側,也可能雙側,肌肉力量減少。產生此症狀的原因是椎間盤突出後,突出的椎間盤對脊神經根的機械性或炎性刺激,進而引起反射性的神經痛,那是由於脊神經根中相應的神經纖維受波及所致。

在椎間盤突出症發生後的最初幾天,患者除了要有適當的治療,包括脊醫的脊骨錯位糾正及適量的軟組織治療外。臥床休息也是十分重要。由於椎間盤突出症的發生、發展與負荷重物、體重及不良姿勢有一定的關係。所以,如果能臥床休息,便可消除體重、重量、姿勢等對椎間盤的壓力。

當病人要下床時,也要注意姿勢,以免加重病情。病人應先從仰臥,將身體小心地向無痛乏力的健側側臥,即健側在下,兩膝關節屈曲,緩緩把雙腳移到床外,然後慢慢用手肘及手把上身起,患者便可很容易地坐起。這樣可減少腰部屈曲,側轉等不利腰部的動作。

日常生活中患者更要小心,不彎腰搬物,甚至咳嗽、打噴嚏等增加腹壓的動作也要注意姿勢,不側屈旋轉身體來拾取地上物品,注意脊骨健康,經常去除脊骨錯位現象,不在狹窄的空間工作,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等等,有助避免病情惡化或復發。

 

相關連結

台北市物理治療師公會:http://www.taipeipt.org.tw/

 

 

五十肩

五十肩」又稱「冰凍肩」,在骨科門診是常見的疾病,並不一定只發生在五十歲的患者。只要肩關節有明顯的活動受限,上舉困難,同時合併疼痛一段期間,醫師再詳細詢問病史,通常就可以診斷「五十肩」。「五十肩」顧名思義是發生在五十歲左右,常見的患者是四十至六十歲,女性稍多於男性,統計上約有2-5%的人會得到「五十肩」。

為何肩膀會僵硬呢?主要是肩關節囊緊縮沾黏,使關節的活動受限。會造成肩關節囊緊縮有許多原因,如肩膀及胸部外傷之後或接受過手術、肩關節炎、肩膀肌腱或旋轉肌發炎、肩膀肱骨骨折、頸椎病變等,都會造成「五十肩」。一些慢性病如腦中風、心肌梗塞、巴金森氏症、糖尿病及甲狀腺疾病的患者也容易得「五十肩」。除此之外,仍有部分患者是找不到原因的,也就是說在不知不覺之中,肩膀就愈來愈僵硬。

其特徵包括:

 

第一、有嚴重的肩部疼痛

第二、肩關節活動度會變差

第三、病人晚上常痛到睡不著覺

第四、肩關節角度一拉緊就很痛

第五、肩關節活動度差導致病人無法梳頭、吃飯、穿衣。

 

治療「五十肩」的目標在於減輕疼痛和改善肩膀的活動度,最重要的就是每天做肩膀的復健活動。復健運動應循序漸進,逐步改善肩膀的活動度。肩膀的活動度慢慢增加時,疼痛也會逐漸減緩。過度的運動會進一步造成肩膀的發炎疼痛,應該避免。要是疼痛厲害時,可以依醫師指示服用抗發炎藥物以減輕疼痛。另外復健運動前的熱敷、超音波、經皮電神經刺激等都有減輕疼痛的效果。若是經過長期復健仍無法改善僵硬,可以考慮麻醉之下作肩關節授動術或關節膜放鬆手術。

 

相關連結

台北市物理治療師公會:http://www.taipeipt.org.tw/

 

 

網球肘

形成原因:

1.手臂伸肌與曲肌肌力承受能力不一致,在過度使用下使伸肌受到傷害。

2.打網球者,常因反拍的擊球動作錯誤而產生。

3.經常作擦乾抹布的動作,及手洗衣服的婦女容易患網球肘。

4.肌肉骨骼老化而仍從事劇烈之競賽。

症狀:

1.手握緊東西,或加阻力以測驗伸肌肌力時,手肘會更加疼痛。

2.長時間寫字也會很辛苦。

3.提重物會疼痛。

4.嚴重時連筆都握不住

網球肘的治療,主要以物理治療、醫師處方藥物治療為主;物理治療可包括熱敷促進血液循環、患部電療減緩疼痛、超音波治療、按摩及運動治療,其中又以運動治療為最重要。運動治療主要包含肌肉伸展運動和肌力加強運動,肌肉伸展運動可以維持肌肉的柔軟度,讓緊繃的肌肉放鬆,而肌肉力量加強運動則是訓練手臂的肌肉,增加肌肉的力量及耐力,使手臂的肌肉足以應付日常工作所需,可進一步預防傷害的再發生。

 

相關連結

台北市物理治療師公會:http://www.taipeipt.org.tw/

 

 

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膝關節炎又名膝骨性關節炎。常見於五十歲以上喜歡運動或從事粗重工作的人。另外外傷或體重過重也會加重膝關節表面軟骨的磨損,加速膝關節的退化。

起因有因長期姿勢不良,負重用力,體重過重,導致膝部軟組織損傷,關節微小移位,經常的膝部損傷,如骨折、軟骨、韌帶的損傷,某種原因如外傷、勞損或姿勢不良等,造成股骨頭在髖關節的角度偏差,造成股四頭肌、和內收肌群緊張,影響膝關節的受力面,造成膝關節的磨損與退化。

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為關節痛、僵硬,剛開始活動時疼痛加劇,活動持續一段時間疼痛會逐漸減輕,但活動過久又會加重。膝關節退化的早期症狀為鈍痛或痠痛,上下階梯疼痛加重,休息後感覺關節僵硬,勞動過度或氣候變化均感膝痛加重,關節活動不靈活,繼而出現各種響聲,嚴重者可呈跛行,上下階梯困難,寸步難行,甚至連站立都很困難。

常用的物理治療方法為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使用各種電、熱療,有助於減輕症狀;指導運動以維持關節的柔軟度,增進肌肉的力量與協調控制,可以放鬆緊張肌肉,降低對關節的不當壓力,達到保護關節的目的;按摩與推拿可放鬆周遭緊張攣縮的軟組織。另外物理治療會建議改變生活形態,例如控制體重,減少爬上爬下與蹲或跪等對關節受力太大的活動,避免再度重覆性的傷害關節,保養重於治療。

相關連結

台北市物理治療師公會:http://www.taipeipt.org.tw/

 

 

帕金森氏症

帕金森氏症是進行性的,意即症狀將隨時間而惡化。在其最後階段,可帶來極端的失能,產生嚴重的無力。因為疾病的初始是難以捉摸的,所以早期的症狀也許不會被患者或醫師發現,而常被誤認為是老化或憂鬱的病徵。

當帕金森氏症進行時,身體姿勢會逐漸增加彎曲。患者易有軀幹彎曲向前的傾向,而且想要維持身體平衡也會經常感到困難。患者常以小、拖曳的步態向前移動,有時會加速成為漸漸增快的步伐以避免跌倒。

常見症狀:

1. 震顫

手部震顫乃是帕金森氏症的一種早期表徵。最初,震顫經常只影響一隻手,而在患者執行有目的動作時便會改善或消失。隨後,震顫擴展而牽連到頭、下顎以及腿。

2.小筆跡

常小的筆跡(寫字過小症),顯示震顫的病徵乃帕金森氏症的標記。藥物治療後常可以改善字跡的清楚程度。

3.用手操作的工作執行困難

因帕金森氏症而導致的運動遲緩、震顱以及肌肉僵硬,使患者難以執行如寫字及穿衣等需用手操作的工作。

 

相關連結

台北市物理治療師公會:http://www.taipeipt.org.tw/


小兒治療組疾病介紹

 

自閉症

自閉症是一種腦部功能異常而引起的發展障礙,通常在幼兒二歲半以前就可以被發現。自閉症患者從小開始便表現出語言理解和表達的困難、難與身旁的人建立情感、對各種感官刺激的異常反應及一成不變難以更改的固定玩法與行為等和一般兒童不同的特徵。自閉症的特徵會隨著年齡、智商及自閉症的嚴重程度而不同。

1.自閉症的特徵

一、人際關係的障礙

自閉症患者缺乏學習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基本社交應對的能力,因此從幼兒時期起,便可能表現出不理人、不看人、對人缺少反應、不怕陌生人、不容易和親人建立親情關係、缺少一般兒童的模仿學習、無法和小朋友一起玩耍,難以體會別人的情緒和感受,不會以一般人能接受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等方面的困難。

 

二、語言和溝通障礙

自閉症在了解他人的口語、肢體語言、或以語言、手勢、表情來表達意思等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困難度。大約有50%的自閉症兒童沒有溝通性的語言;有語言的自閉症兒童,也常表現出鸚鵡式仿說、代名詞反轉、答非所問、聲調缺乏變化等特徵。

 

三、行為的同一性

自閉症兒童常有一些和一般兒童不同的固定習慣或玩法,如出門走一定路線,特殊固定的衣、食、住、行習慣,狹窄而特殊的興趣,玩法單調反覆缺乏變化,環境佈置固定等,如果稍有改變,就不能接受而抗拒、哭鬧。

 

2.矯治的內容

一、建立學習的習慣

在自然的情況下,兒童可經由主動的探索操作,觀察模仿以及他人的給指導,而學習各項新的技巧與行為,自閉症的患者,由於受到先天上病徵的影響,自幼兒開始,便難以如一般兒童經由上述的過程而學習到種種的技能,他們在學習上,常出現注意力短暫、易離座、不受約束、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等妨礙學習的問題。學習習慣的建立,主要是運用增強的原理,以及孩子所喜歡的增強物並給予稱讚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學習。

 

二、溝通能力

自閉症兒童在五、六歲前是否發展出語言,對其日後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一般說來,溝通的能力培養可分為二部份:

( 1 )語言理解能力

理解為表達的基礎,為了要增進自閉症兒童的語言能力,宜透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與遊戲中,配合簡短、清晰的語句,將孩子在從事的活動說給他聽,例如:"媽媽幫小強穿衣服","強強喝水","強強搭公車",也就是靠著實際的動作與語言的配合,幫助自閉症兒童了解語言的實質義意。

( 2 )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為一個複雜且因孩子而異的長期歷程,一般的訓練進階如下:

1.模仿動作( 訓練視覺注意力 )

2.聽口令做動作( 視覺與聽覺的配合 )

3.叫名反應( 訓練聽覺注意力 )

4.強化發音

5.仿說單音

6.仿說單字

7.仿說詞

8.仿說句子

9.自動說

10.練習簡答

11.使用人稱代名詞

12.簡單對答

13.敘述

 

三、人際關係

為增進自閉症兒童和他人的互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適當的安排,讓家人的作息活動和孩子的互動牽連在一起,如此孩子就有更多的機會去認識他人的情緒表現,去學習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表達自我與他人之關係。

 

四、生活自理

舉凡食衣住行,都是很基本的生活自理的能力,這些基本的自我能力,常會因自閉症兒童學習上的障礙,而造成由家人幫助代勞的現象,不僅孩子失去了學習的機會,也容易養成依賴性,因此為培養孩子基本照顧自己的能力和習慣,生活自理的訓練宜從小開始。

 

 

相關連結

台北市物理治療師公會:http://www.taipeipt.org.tw/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一般兒童在某些情境下也或多或少會出現無法專心或動不停的情形,只有在這些情況持續出現時,我們才考慮孩子可能有此疾病。

 

(一)集中注意力的困難:有注意力缺損的孩子,很容易因為周遭環境有點聲音或改變就分心,而且做事較不注重細節,容易粗心犯錯。和同年齡的孩子比起來,他們能夠持續在同一個活動時間較短,常常很快地一個活動換過另一個活動。課本、作業或鉛筆盒等重要的東西,常常會忘記帶去學校或忘記帶回家。作功課時,常拖拖拉拉,邊寫邊玩,除非父母不斷的注意,否則功課總是要寫很久才能完成。他們常發呆,對他們說話時,也常覺得他們似乎沒在聽或沒聽進去。他們通常無法有條有理地做事或安排計劃,而且除非他們本身很有興趣,否則對於一些要動腦筋、必須努力思考或記憶的東西,他們通常是能不做就不做。

(二)活動量過大:孩子似乎總是坐不住,即使坐著也常常手腳動來動去,在該安靜的時候靜不下來,沒辦法靜靜地玩、看書或作功課。喜歡爬上爬下,似乎不知道危險。在學校上課時不能好好的坐在座位上,翻抽屜,摸東摸西,玩自己的手腳,甚至起來走動。他們常愛說話,可能因此干擾到上課或其他人。

(三)衝動:他們常常想要什麼就要立刻得到滿足,否則容易生氣或出現搗亂的行為。和同學或朋友一起玩時,常常沒有耐心等待輪流;上課老師問問題時,很可能老師題目還沒講完,也不舉手就迸出答案。在別人說話時容易打岔或插嘴,或莫名其妙干擾他人正在進行的活動。

 

除了主要的這三大特性之外,他們也常會合併出現以下的情形:

 

(一)課業學習的困難

(二)人際關係不好

(三)情緒困擾

(四)語言或溝通問題

(五)行為問題

(六)動作協調障礙

(七)喜歡操作、熱心幫忙、具創造力

 

即使是注意力缺損過動的孩子,每個人的表現也會受疾病嚴重程度及合併出現的障礙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孩子治療應該針對其個別需要。若孩子合併有發音不清楚或動作協調問題,應該接受語言治療或職能治療。而就注意力缺損過動的問題,最好合併藥物以及心理或行為治療。

 

(一)藥物治療:藥物是目前治療注意力問題、過動及衝動等核心症狀最快速、有效的方法。通常第一線的藥物為中樞神經興奮劑,約七到八成的孩子有效。若不能使用中樞神經興奮劑,可使用抗憂鬱藥物,但一般而言效果較差。藥物主要是症狀治療而非治癒其過動症。

(二)心理治療:由於孩子容易因為注意力缺損或過動、衝動的行為造成課業不佳、不受師長同學喜愛、以及常常遭受挫折,而出現自信心低落甚至憂鬱的情形,可以透過心理治療或遊戲治療來協助孩子處理這些情緒困擾。

(三)行為治療:針對孩子的過動或衝動本身,行為治療的效果較為有限。但是因為這些孩子較易出現不好的行為,所以可以透過行為治療幫助孩子改掉不好的行為,甚至建立良好的習慣。通常行為治療需要家人的積極配合,而且要有耐心讓孩子慢慢改變,才能見到成效。

(四)家人及老師的了解與接納:除了針對孩子本身的治療之外,家人和老師如果能夠了解孩子的這些問題不是他的錯,則比較能夠幫助孩子接受適當的治療與教育,而且減少孩子及家人不必要的挫折與困擾。

相關連結

台北市物理治療師公會:http://www.taipeipt.org.tw/

 

 

腦性麻痺

腦性麻痺是一種以肢體障礙為主的多重障礙,為一種非進行性的腦部病變,是大腦在發育未成熟前因任何原因造成控制動作的某些腦細胞受到傷害或發生病變所引起的運動機能障礙有時候傷害也會影響到控制動作以外的其他腦部區域,而合併成各種感覺及發展上的多重障礙。

 

腦性麻痺發生原因

1.產前:懷孕時受到感染,例如德國麻疹,帶狀皰疹,雷射光過度照射或孕婦本身有不可控制的高血壓及糖尿病,RH因子等

2.生產過程中:生產過程中因難產.缺氧.窒息.產鉗或真空吸取所造成的傷害,或早產及黃疸指數過高侵犯了腦部組織,造成腦神經受損或壞死

3.產後:如高熱.腦炎.腦膜炎.腦內出血.頭部外傷引起的腦部缺氧

 

腦性麻痺伴隨的相關障礙:

1.智能不足:並非每個腦性麻痺兒都是智能不足,約有25%的腦性麻痺兒在學習方面是正常或優異的

2. 癲癇:有40%左右的腦性麻痺兒會有癲癇現象,經醫師的診斷及指示下可用藥物來控制癲癇

3. 視覺:腦性麻痺兒視覺上最常出現的問題是斜視,視力不良會影響到四肢的協調作用所以應儘早治療

4.聽覺:聽覺方面的障礙會使他們講話困難,若有聽覺方面的問題,應趕快找耳鼻喉科醫師做診斷治療

5.語言障礙:約70%~75%的腦性麻痺兒還有語言障礙,但是要給予機會及鼓勵,大部分都可以說出話來但是有時候咬字會比較不清楚,所以別人較難了解

6.學習緩慢:大約有二分之一以上的腦性麻痺兒童在學習方面是正常,尤其是徐動型的孩子他們的智利是正常的貨比正常的孩子還高,腦性麻痺兒另外還有可能有行為、知覺、心理或情緒上的困擾,使得他們會產生自卑感及挫折感。

 

物理治療師運用專業的技巧與知識,就腦性麻痺對兒童在機能、功能上的影響,作出適當的治療。

治療方法:

一、減低痙攣的影響

由於痙攣會妨礙身軀及四肢的活動,物理治療師可運用多種方法去減低痙攣對活動做成的影嚮。

1.置位方法:是一種常用的方法,把兒童的身軀及四肢置放於反痙攣的模式,痙攣的程度便會減弱。

2.手法治療:治療師會用手法治療, 例如按摩、被動式伸展活動﹙Passive movement﹚、 myofascial release,幫助兒童身軀及四肢減低痙攣的程度或由痙攣所引致的軟組織攣縮。

二、引導發展正確的動作模式

受大腦的創傷影響,有些肌肉的控制會較困難,當兒童只能有限地控制一些動作時,便需要用其他方法協助去做該動作。

1.功能性練習﹙functional exercises﹚﹕就著兒童發展的階段設定一些日常生活中運用得到的動作,

2.手力誘導技巧﹙Manual Facilitation Technique﹚﹕

物理治療師利用人體構造和力學的原理,用手法誘導有活動困難的兒童去活動身軀或肢體;例如﹕由仰臥轉身坐起來、由坐轉移至站起、向不同方向踏步等改善不正確的動作模式。例如﹕剪刀腳,過短的步幅,舉手時手臂內翻等。

3.神經肌肉電刺激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及功能性電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三、增強肌力

1.負重運動:

治療師就兒童需要而設計合適的負重運動,原理跟一般成人健身鍛練相似,只不過用的負荷物不同,兒童所用的負荷物較輕,而且運動的設計以融合兒童的遊戲活動為主,以增加他們的參與和趣味性,同時亦誘發兒童發展遊戲技巧。器材: 沙包,橡皮筋帶﹙theraband﹚, 跑步機,踏步器

四、訓練平衡

腦性麻痺的兒童大都有平衡上的困難,物理治療師會訓練兒童在不同的位置上平衡身體﹔同時,刺激身體平衡的器官,協助它們發揮平衡的功能。

五、手術前後的復健療程

兒童在接受肉毒桿菌毒素注射、選擇脊神經後根切斷術或骨科矯形手術的前後均需接受物理治療師的評估及治療,希望手術後儘快回復活動能力,減低痛楚。

六、各式輔具:

例如:雙足腳架(AFO)、助行器(前拉式、後拉式)、站立架、三角椅等。

 

相關連結

台北市物理治療師公會:http://www.taipeipt.org.tw/